报答。 顾泽长缺钱呐,一个不受宠又不聪明的皇子,他自然缺钱。 可他好歹也知道,自己身为皇子,声誉尤为重要,此事万不可轻信。任由对方巧舌如簧,还是留了一个心眼,未曾答应。 可这商人最奸诈之处就在于,深谙人心贪婪险恶。 他手上的确有一批好货,从四处搜罗过来,带至京城。随后正大光明地请行家品鉴,确认无误,以合理的价钱卖了出去。卖出后,还给顾泽长送去了三分利的钱。 京中众人对该商户的货品赞不绝口,顾泽长又收了钱,这脑子就晕头了。 商户来找他说,自己家中商队还有不少存货,可都远在南方。此次带来的货物销得快,京师里不少人找他购买,他得回南方运货。可要向这群商户收取定银,以防被骗,得有人作保,于是又顺势朝他提了一遍,还将让利三成加至了四成,同他计算了一下最后的银钱。 顾泽长见此前交易都没有问题,便同意替他作保,还给他盖了自己私章。 大秦五殿下亲自作保,自然是不会有问题的。京师商户是如此想。 自己乃皇亲国戚,哪位商户敢如此大胆前来蒙骗他?顾泽长是这样想。 双方都如此有信心,那不轨商户更是借此大吹特吹,信口开河,跟着京城几位名商签了一沓交易的文契。 顾琰听闻的时候,已是觉得不对劲。 天底下哪有此等好事?凡是以三分利来诱的,并非是要真给你三分,而是想从你身上榨出五分来。奇货可居啊,若他真有这么多的良品,何必还要让利请顾泽长来?他这别是被人利用,自毁声名。 他知道人心险恶,可想插手已经晚了。 果不其然,那商户去了没多久,就从别处搜罗来一堆次品,照着当初拟定的契约,高价卖给京师各大商铺。 众人损失可谓惨重,又以为一切全是顾泽长的阴谋,敢怒而不敢言。 顾泽长连句诉苦的机会都没有,还不能辩驳。被人算计到了这地步,怎能叫顾琰不气? 那商户拍拍屁股消失不见,连累京中几大商铺皆被牵连,经营险些难以为继。 顾琰烦躁道:“幕后那人究竟是谁?你找到他了没有?” “没有。我只在之前见过他一次,后来他似乎就离京了。”顾泽长说,“我当初警告过了,叫他今后别再提我的名字。” 顾琰:“你的警告有何用?你越是担心此事,他便越是猖狂!你连自己的私章都盖给他了,这等无耻之人说什么你还信什么?他要是再偷偷拿你的名号出去招摇撞骗,你还是一样要这样安慰自己?迟了!养痈成患,你早晚要将自己害死!” 顾泽长抬起脸道:“可是……可是我也不敢大肆去找呀。他是三哥引荐的人,如今又跑了,我若是逼急了他,他会将一切抖出来吧?” 现如今商户忌讳他的身份,与他和顾琰的关系,还会主动为他遮掩。此事只有少数相关人知晓。若是宣扬出去,那可如何是好? 一代皇子,借由身份之便牟利,反被无良奸商唬骗,最后坑害京中百姓袖手旁观? 听着又蠢又毒又贪,他这辈子可都完了! “那谁……”顾琰不记得那串奇怪的名字,“那狗犊子!你把他找出来,我还对付不了他?” 作者有话要说: 另外,我要说一下。 父皇/儿臣,诸如一类的叫法,在明清之前,是不存在的。臣是臣,儿是儿,儿臣这种叫法显得不伦不类(反正唐朝时期是肯定不存在的,宋朝也没有看见相关记录)而且皇家间互相的叫法其实是很亲民的,就跟普通人家差不多。叫阿耶、父亲,或者干脆叫陛下。皇子自称为我,吾,或臣。太后还会自称老身。皇帝、太子、公主也经常说我怎样怎样。本宫这种是不能随便叫的,尤其是后妃。后妃可以称妾、我。而且没有臣妾这种自称,《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这玩意儿同样是不存在的 我还记得《科举》里有读者评论说,皇子居然直接喊父亲,皇帝竟然自称“我”,这什么垃圾小说?我……我能怎么办啊!反正我就照着平民的来!但是我要为自己正名,我两篇文的背景都不是参考明清啊! 第36章 顾琰被顾泽长一气, 竟然真M.dGlhToYo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