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春秋》这节曾经由孔子弟子子夏开讲的春秋末年公开课,就有不同版本、不同倾向、乃至于不同时代的课堂笔记流传下来! 这些动手整理课堂笔记的人生平经历各不相同、人生追求也各不相同,以至于他们听到的说法以及对事件的理解可能相差极大。 也就是说,这一经不仅教材贼多,内容还可能自相矛盾,就问你敢不敢考! 所以不管是从阅读量来说,还是从分析理解能力来讲,敢选修《春秋》都是个很有挑战性的决定。 毕竟这一经就算你答得再好,主考官要是不修《春秋》,对你的卷子也是持保守意见的。 万一是主考官自己都不大理解的内容,点评时出了岔子岂不是闹笑话了?还不如少评几句、少夸几句,多说多错,少说少错! 吴伯通倒是没有这个烦恼,他从小过目即诵,又有多年的文教经验,《五经》都是学通了的。 只是方才看了一堆《礼》义,乍然读到篇《春秋》义还有点不太适应,故而他再次放慢速度细读起来。 这次的考题不难,考的是“社稷是养”,出自《左传》中晏子不死君难一段。 讲的是齐庄公跑大臣家跟人老婆偷情,被大臣愤而弄死了。 当时有人悲痛地自杀殉君,作为齐国大夫的晏子也被询问要不要追随国君去死。 晏子给了个很有意思的回答—— “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臣君者,岂为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为人君、为人臣的责任都是让咱的国家安稳富强,国君要是为国家死了或者逃亡了,臣子自然应该义不容辞地追随而去。 至于像齐庄公这种为了偷个情把自己偷没了的情况,纯属“为己死,为己亡”,咱这些臣子又不是他的亲朋密友,为啥要陪他去死? 看看,《礼记》说臣子三谏国君不听就该跑路,晏子也说君王不为社稷死咱不跟他死一块。可见咱自古以来都没有愚忠的传统,当皇帝也要尽好自己的责任才配被尊重! 这个题目明显特别对文哥儿胃口,哪怕是八股文的架构也压不住他的文思泉涌,写得那叫一个自然流畅。 吴伯通读完文哥儿这篇《社稷是养》也觉得酣畅淋漓,甚至不自觉地击节叹赞。 等他回过味来想起自己是要挑刺的,再回头重看了一遍,发现不管卷面还是文辞都找不出毛病来。 小小年纪的,这破题立意写文章倒是很有一套。 吴伯通本来就格外欣赏肯下功夫钻研学问的学生,见实在找不出什么问题来,通读完文哥儿的答卷之后终归还是提笔给了个上等。 这都不能给上等的话,前头给出的那些上等怕都得划掉了! 只可惜这样的好苗子居然早早被翰林院截胡了,不然他提督浙江学政期间就能多添一笔! 好在这小子胆子够大,八岁便敢回乡应试,如今正好在他任满之前撞进他手里来。 县学之中,昨夜睡了个好觉的吴伯通端坐上首。 由于吴伯通这个浙江学政一把手看起来心情很不错,坐在他手底下的县学学官们也放松了不少。 余姚县学一众学官昨日也轮流传看过这次巡考的卷子,对于吴伯通评定的等次没有任何异议。 甚至准备回头把王状元家这位小神童的卷子讨要过来,张贴在县学里激励后进。 看看别人,才八岁就写出这样的答卷来!M.DGLHtoyo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