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旦君主荏弱,或者幼主临朝,外戚的势力就会极大扩张,又在下一个外戚崛起时迅速衰落,给国家的朝政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风波,祸患极大。 终其两汉,都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其中有着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但显然也有君主不重视的原因。 雄主觉得外戚能控制,自己能捧起来就能杀下去,他们不在乎。 弱主整个朝政都被把控,他们做不到。 所以没有一个皇帝想要真正做些什么避免这一切。 为了彻底解决外戚专权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外戚是为什么产生的。 汉朝的朝官往往都是贵族阶级或者贵族阶级的后人,偶尔有一两个平民出身,也依附于贵族集团或者不成气候。 随着时间的推进,朝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当帝王不愿受到更多的桎梏时,就会寻找其他的力量与朝臣对抗。 最容易被发现,也最和皇帝目标一致的,正是外戚。 帝王没有更多的选择,就如同开国时的吕后那样,要么杀大臣,要么用外戚。 于是外戚走上了汉朝的历史舞台。 既要用外戚,还要限制外戚,怎么办? 事实上,真正缺乏的是内容严密的成文法,其他任何手段都会给当权外戚留下操作空间。用成文法限制外戚的权力,比如汉初刘邦的“白马之盟”就为后来讨伐诸吕提供了很好的理由。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配套制度,以避免太后临朝不还政等问题。 不能说成文法就一定有用,但不成文一定没用。 毕竟法治永远比人治靠谱。 但是,究其根本,还是汉朝察举制的弊端。 察举制, 是指汉代的公卿、列侯奉诏甄拔人才, 推荐给朝廷任用为官的政策。 诚然,察举制给新生的大汉带来了活力,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首先, 选官权名义上掌握在皇帝之手, 实则控制在中央或地方官吏手中。两汉察举风尚, 往往由身居高位的“公卿大臣”以能罗致人才, 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耀。 其次, 被选者大多是富豪子弟, 或是贵族子弟、权势之家, 或是其“门生故吏”, 并无真才实学。当时一些豪强地主依仗权势进入仕途, 充塞lt;a href= target=_blankgt;官场。 “举子”视举荐者为“恩主”, 生为之报效, 死为之服丧。官僚、贵族为增强自己的权势, 和举子抱成一团。察举制使得汉朝朝堂上的贵族抱团难以根除。 朝堂上的贵族抱团一天存在,外戚制度就一天不能被废除。 这,才是根本的原因。】 汉承秦制,而秦,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帝国。 M.DGlhtOyo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