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抬举你的意味。 石仲魁嘴角一笑,贾琏毕竟没做过官,这水平和养气的功夫不到家啊。 贾珍更是个草包。 比荣国府地位高的人,能有几个? 其他六个国公府,除非是想嫁女儿,否则不可能借贾琏的手来考验自己。 四个外姓王爷,贾家也就和北静郡王关系不错,但通过秦可卿的葬礼可知,贾政其实是不想和北静郡王有太多纠葛。 而且北静王水溶继承爵位没两年,没有皇帝的命令,如何敢插手漕运与河道这种得罪无数利益集团的事? 如此一看,想来想去最大的可能反而是太上皇或者皇帝老儿,因为自己剽窃来的那首诗,而开始关注自己。 至于为什么找贾家,而不是于洪高,或者干脆让个太监来问? 石仲魁只能猜测是因为贾琏昨天不仅拉着自己去酒楼,还在家中喝酒吃肉住了一晚的原因。 有了这些猜测后,石仲魁暗自惊醒和提醒自己。 但闭口不谈又不行。 好在只说农事,无论是太上皇还是皇帝老儿,都不会因为父子相争而怪罪自己。 有了主意后,石仲魁嘴角一笑,古代和现代农业的却别,无非是水利、肥力、种子优化、耕田和收割之间巨大的差别。 种子优化除了空间农场外,人力来做基本不可能,石仲魁也不会这时候就拿出空间里的种子。 毕竟他自己没试过,第二功劳也不能给别人。 水利问题太大,而且即便说了些有用的建议,传出去后肯定就得罪工部一些人。 古人最忌讳不在其位,却乱说的人。 这种人即便到了官场也必然会被人排挤。 肥力无非是农家肥和草木灰,石仲魁也只知道这些,但拿出来那就是惹人耻笑了。 曲辕犁没记错的话,早在唐朝就出现了。 所以,想来想去,也不知道稻田养鱼行不行? 第39章 此一时彼一时 仔细想想,古代的河流、沟渠里的小鱼、小虾可不少。 只要是水田灌水,必然会有鱼和虾进入稻田里,所以古人对稻田鱼并不陌生。 宋代稻花鱼已经是佳肴,不少诗词里都提过。 曹魏时期好像川蜀之地就有过这种鱼和稻混养的先例,之后云贵、闽广之地也多有记载。 京畿周边从元代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之后,京城附近慢慢出现大量的稻田。 有歌谣云:京西稻米香,炊味天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 这还是通州,清代明确记载着京城昆明湖周围就有一千多顷,也就是超过10万亩稻田。 稻花鱼就有了足够的先天条件。 试着问了问贾琏和贾珍,京城附近果然有大量稻田,不说万顷,几千倾也就是几十万亩还是有的。 如此一来还真有一点可行性,但想大规模推广,却根本不可能。 可这其实是好事。 上等、中等的好田基本上都在权贵和乡绅手里,这些人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用几亩地实验的话,失败了影响也不大。 也避免了穷苦人家大量破产。 10个、100个愿意试试的乡绅中,只要成功一半,那就是功德无限。 而且人家成功了,你却没成功。 以古代的舆论和士林风气,绝不会去骂自己这个发明者,而是嘲笑那些失败者太蠢。 石仲魁立马决定还是自己花钱买点田地,做实验,一旦真的成功了,对科举之路和今后做官绝对有益。 第二,古代因为田地的肥力不够,插秧可不会像现代那么密集。 这就给稻田养鱼提供了条件,养鱼也能肥田,减少害虫。 加上小农经济人力不值钱,在现代精心照料成本太高的缺点,在古代根本不是问题。 还不用担心农药对鱼不利。 但麻烦的是农户根本没养鱼的经验,不过想起于洪高用大缸养红鲤鱼的事,就说明大兴周围就有专门从事这方面生意的农户。 而且即便每亩仅仅产2、30斤巴掌大的小鱼,对乡绅来说也是额外的收入。 做成鱼干一年都不用愁鱼肉吃,甚至有些地主自己一年都难得吃几次肉。 要是亩产粮食增加了一两成,石仲魁这个名字百分百会被士林和乡绅牢记和感激。 古代‘与民共治天下’中的‘民’说的就是乡绅,而不是老百姓。 得到这些人的支持和拥戴,无论做官还是做事,都会容易很多。M.dgLhToyo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