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见康熙烦忧提议道,然而胤禵却不认为这件事情这么好解决,皇阿玛,儿臣认为太子此法不妥,虽然刑部已经审问出那些人并非是真正的前朝余孽,那他们如此大动干戈就一定有所目地。 皇阿玛刚刚也看到了,沈大人抖似筛糠,如此胆小如何能够操纵整件事情,定然还会有别的主谋,现在将这些人杀了,日后捉到沈大人的庶女她若是咬死不认,我们岂不成连认证都无法拿出来了,太子仁慈想要让皇阿玛法外开恩放过一个弱女子,可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 皇阿玛,儿臣认为大哥此法不妥 太子和胤禵你一言我一语辩解着,一个主张现在就杀了关在刑部大牢里的那些人,以来警醒世人现在是大清朝,大清朝的权威不可撼动,前朝余孽只有死路一条,即便是假扮成前朝余孽的也是一个死。 胤禵则是主张证据确凿,揪出幕后主使,而且也不认为法外可以开恩。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并且都是理直气壮,现在就看康熙到底是更倾向于哪一头了? 而他们的这场争吵,前朝的官员也了战队的,上来奏折里面的说法五花八门,后宫自然也受到了影响。 妃嫔们还好,有女子不得干政的宫规在,不敢大肆讨论,但上书房,诸位皇子们就不一样了,老师甚至还突出了这个辩题,让那些皇子们各抒己见。 姜岩看得出来这是康熙的意思,不然老师也不敢用前朝这么敏.感的事情出题。 在知道不是真正前朝余孽之后他也不着急处置那些人了,终究只是一些宵小之徒,动摇不了国本,他的两位成年皇子争论不休,他也想要看看这些未成年皇子们对此事是怎么看的,让皇子们回去一人写一篇文章,明日给他。 姜岩也在这些皇子当中,谁让他现在未成年呢,不过他也没有多么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只是随意写上一篇文章而已。 和姜岩不同,胤禛对此十分认真,他房间里的等一直亮到后半夜才熄灭,熄灭不到一个时辰便又起身去上书房了,可见他的用功。 老师把所有人的文章都收上来,康熙在这些文章里面印象最深刻的也就是胤禛的那一篇,和其他皇子的自信言论相比,胤禛则是平和的多。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朝廷更迭无一可以千秋万代,唯有专注自身,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真正治理好国家了,百姓也就心悦诚服了。 康熙说着胤禛那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目光落在下方胤禵和太子身上,你们觉得,胤禛这种说法对吗? 四弟的说法自然是对的,只是太过理想了,言语也有些太过幼稚了。太子说着,随后又补充道:不过四弟也还小,想的不多也是有的。 胤禵没有说话,但很显然这次和太子是同样的想法,对胤禛总结就只有四个字天真幼稚。 如果不说着是胤禛的文章,他们还要以为这是姜岩的,按照姜岩平日里软绵重情义的性子,这么写倒是很符合,胤禛应该是那种固勇向前的,那才符合他平日板着一张脸,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样子。 太子和胤禵都没有注意到,康熙落在他们二人身上的目光有了些许的变化。 他的这些儿子生长的都太顺利了,从出生开始就是天之骄子,没有经历过战争,对大清的国力有着超乎寻常的自信,不管是太子的法外开恩还是胤禵的证据确凿,他们都是建立在大清国力强的基础上,认为事态如何发展,会和他们所预想的一模一样。 殊不知这其中的变数还是很多的,而那些变数即便是他这个皇帝都有可能掌握不了的,更何况他们只是皇子了。 同时也正是因为掌握不了变数,能够掌握的也就只有自身了,胤禛的文章看起来幼稚天真,但却能够切中要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永远是第一条。 太子和胤禵现在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国事上了,身不修家不齐只想着治国平天下,又如何能够成功? 康熙万幸这题让皇子们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不然这些毛病还看不出来,既然现在知道了症结,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并且康熙还对胤禛进行了表扬,给了赏赐,而在说起那篇文章的时候,胤禛却说那些都是姜岩告诉他的,正是因为没有每一个王朝能够千秋万代,所以能做好的只有自身而已。 可是你三哥的文章平平无奇,都是一些泛泛之谈,莫不是他有意欺瞒与朕?康熙故意问道。 胤禛面无表情的小脸儿立马焦急起来,连忙跪下,皇阿玛恕罪,三哥他绝对没有欺瞒皇阿玛,可能是三哥他在写文章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而已。 你不用紧张,朕又没有怪你三哥。康熙把胤禛拉起来,不得不说胤禛小心翼翼,动不动就请罪的样子和m.dGLHtOYo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