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来安排五百精英,随国还真没那个实力,完全消化不了。 讲白了就是庙太小,供不了那么多香火。 至于欣喜,是因为随国跟李解接触相对和谐,公主的“陪嫁”中,还是有不少人可以沾光的。 有随国人在淮水伯府拿薪水,这就是多了门路,多了关系啊。 只可惜,随国还是太弱太小,没有太多的人可以拿出来挥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早就进入淮水伯府体系的家伙们吃到这一次的“分红”。 不错,这就是“分红”。 也是魏羽、胥飞之流分外狂喜的原因。 看似公平公正的考试,留给“外人”的余地,其实并不太多。 首先一个月内掌握“汉字”,这种人不是没有,但数量不会太多。 其次还要明白考试大纲上在说什么,这种人也不是没有,那些曾经在“义胆营”或者跟江阴邑打过交道的商人,应该也有这样的人才,但同样的,数量绝对可怜。 只这两点,就已经刷掉了大多数知道这个消息的人,那么筛选过后,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外界想要吃到李解放出来的甜头、红利,只凭身份而言,一定是非富即贵。 那么这样的人进入到淮水伯府体系,谁占谁便宜,现在还不知道呢。 所以看似公正透明的考试,其实背后就是一个意思,之前在淮中城吃了苦头的孩儿们,想要吃肉,跟着李哥走。 就这么简单。 不过此事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内部分红”这么简单,其冲击性在随国上大夫曾善返回随国的途中,就直接形成了惊人的风波。 新蔡城外,汝水码头,随处可见衣冠周正的士人,拖家带口顺流直下,搭船前往淮中城。 “家祖将考试大纲带回族中,如今族中子弟,皆是结伴前往淮中城。” “莫非人多要过关容易一些?” “吾家以版筑营造立足于蔡国,此去淮中城,不过是专精此项。一月之内,熟练文字书写即可。至于县邑佐官之位,便不去争夺。” “唔……” 从“花甲宴”回来的老者中,也不是没有灵醒之辈,算了算成功率,就专门盯着本族专精的技术岗位去。 留在蔡国,也不是没有机会,只是蔡国的机会,留给已经在蔡国本土吃到好处的继续把持。 淮水伯府那里,则是新局面,要是能打开,对他们这种技术流的家族而言,好处不言自明。 目的性极强的二流地头蛇,大多都是英才尽出,完全没有保留的意思。 这时候还保留,就有点无脑无知。 “花甲宴”上李解闹出来的这一出,六十岁朝上的老头子们,就算只是普通人,也看得出来,这考试,不会只有这一回,肯定还会有下一回。 但是下一回,还能像这一回如此竞争“平和”? 只要第一次成功,第二次一定是应试者如过江之鲫,想都不想的事情。 到了那时候,在淮水伯府治下主动学习的人,只会更多不会变少。 竞争的激烈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是越来越大。 而且蔡国的老江湖们,跟李解接触的比较早,有些外国人并不太清楚李解这里有个特点,那些在国际上极其珍贵的东西,其实在李解这里,未必就真的如何稀少,只是人为把控,没有过分地放量出来。 反正在蔡国,丝绸有人囤,但纸张囤的人不多,二道贩子也不会在手中压多少货,能够在新郑、洛邑、绛城脱手,价格合适,都是直接出手的,鲜有一而再再而三地抬价。 现在淮水伯府的“考试”一出,很多蔡国人都是庆幸无比,摆明了李解手中的纸张,以后不会珍惜到哪里去。 而纸张的特殊性,蔡国精英也是心知肚明,既然这玩意儿是放量管够的,那么淮中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学校,以后一定是大量用纸,整个淮水伯府的人才接力问题,较之列国,只强不弱。 列国培养一个顶级精英,淮水伯府或许培养不了顶级精英,但可以培养一百个一千个普通精英,堆数量都能堆死列国。 这就是个算术题,而且还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大趋势的算术题。 “哈哈哈哈……千帆竞争,百舸前来,此何谓教化?此谓教化!” 淮中城的一号码头上,滑板搀扶着祖父,原滑国大夫稽,登上了岸边的高台观看景致,入眼处,舟船竞相前来!M.DglHToYo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