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斤?” 朱允炆暗暗盘算,一日六千斤,一年合二百多万斤,折合后世标准,也才一千多吨…… 宋礼对这个结果赞叹不已:“皇上,日产六千斤,可谓惊人。” 朱允炆暗暗叹息,一万万斤,也就是一亿斤,才五万吨,距离西方工业革命时动辄几十万吨依旧差距遥远,定下这个标准,大明实现起来都有难度啊…… 不过,这大鉴炉确实比其他冶铁炉生产效率提升了太多,极大增加了铁的产能,目前没有更好的先进技术,但可以发挥朝廷优势,扩大大鉴炉的数量! 朱允炆看着马望、刘麟与一干匠人,满意地说:“这大鉴炉朕看不错,当推至各地,扩大钢铁产量。你们也知道,咱们水师要建造铁船,蒸汽机也要大批量制造,还有火器,若连钢铁都无法跟上,咱们的将士拿什么去战斗?” 马望、刘麟等人满脸欢喜。 得到皇上的认可,这对任何匠人来说都是荣耀。 马望也没想着藏着掖着,拿出了一份方略:“臣以为,马鞍山冶铁厂应全面兴建大鉴炉,以打造三十大鉴炉为准,让这里成为朝廷用铁的最大供应冶铁厂,同时将大鉴炉技术推至北平附近,于遵化冶铁厂大规模兴建大鉴炉,实现南北互动。” 朱允炆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然后交给宋礼,对公输巧说:“看到了吧,这就是人才啊,坐在马鞍山冶铁厂,却还能想着全局。” 公输巧看着马望,苍老的脸上满是笑意,不用说,这个家伙未来很可能会进入工部高层。 “来,冶一炉铁让朕看看。” 朱允炆安排道。 刘麟让朱允炆等人退至安全区域,然后组织匠人、农夫、军士,运输物料,焦炭,点火,两侧人手嘿吆嘿吆地拉动风箱,有人看温,安排人员移动高梯,物料倾倒…… 马望见朱允炆已大汗淋漓,安排两个人给朱允炆扇风。 朱允炆止住了扇风的匠人,这炎炎夏日,本就热,加上冶铁的热量,让厂区内变得更是燥热。那些匠人一个个穿着短裤,上身赤裸,汗水一道道流淌。 没有人有时间享受风。 随着冶炼不断进行,周围的温度更高,朱允炆额头也不断滴落汗水,看着挥汗如雨依旧劳作的匠人,朱允炆对马望询问:“匠人一个月有多少钱钞?” 马望知晓朱允炆重视匠人,早年间更是称“伟大的匠人”,经过多年改制与财政好转,匠人的待遇早已超出洪武年间,于是含笑说:“回皇上,匠人辛劳,每日可得一百三十文,一个月大致四两钱钞。” 公输巧在一旁点头:“四两钱钞,算不得苛刻。” 朱允炆看向忙碌的匠人,感叹道:“四两钱钞,是不少了,可相对于他们的付出还是少了些。工钱应与产量挂钩,有了这大鉴炉,产量上去了,工钱不能不增加,工部在这方面,是不是应该注意点?” 宋礼自是答应:“现如今朝廷缺铁,他们制造出这种大鉴炉,本就是有功,当赏。至于日后匠人工钱,臣以为可以按每斤来计,抛去成本,厘算出每斤折合多少合适,匠人多产多得,朝廷还能解决铁荒,这是好事。” 朱允炆笑着说:“这一点应抓紧敲定,到时在这里挂个横幅,写上:劳有所得,多劳多得。鼓励匠人多生产。” 马望激动不已,这就意味着朝廷下属的冶炼厂也引入绩效管理了啊,以后向产量与质量看齐,定能调动起匠人们的积极性。 铁是战略物资,产量高低,是衡量国力的一大指标。 面对日益增长的用铁量,朱允炆必须想尽办法,促使冶铁量跟上来,没有庞大的钢铁产量支撑,初级工业就是个笑话。 “开炉,出铁!” 随着匠人们高喊,巨大的锁链拉动,打开了出铁口,红色的铁水缓缓流淌至铁水沟,又顺着铁水沟缓缓分流…… 朝鲜南端,不知名小岛。 一个渔民看着一小包碎银,眼神中透着贪婪,连忙对眼前面色凶狠的倭人说:“没问题,从今以后,她们两个就是我的闺女!” 倭人抽出腰间的刀,刷得砍断一旁的小树,威严地说:“李麻子,收了钱就要办事,若是你不按规矩办事,你知道的,我们可是M.dglhToYO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