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策行三国

第571节


了,你可不能坐视不理。”
  黄承彦坐了起来,推开蔡珂的手,想了想,摇摇头。“我不能出面,我出面只会让孙将军觉得襄阳人结党,反而有打击之心。你现在就出营,去我家,把这件事告诉你姊姊,然后就别管了,跟着孙国仪走,一句话也不要说。”
  “然后呢?”
  “然后?”黄承彦瞅了蔡珂一眼。“然后管好孙国仪,让他闭门读书,不要有任何怨言。”
  “就这样?”蔡珂梨花带雨,双眼红肿如桃,揪着黄承彦的袖子不放。黄承彦被她缠得没法,只得说道:“只要他安分守己,别再犯傻,孙将军得了天下,还能缺他一份富贵?你管好自己,管好他,等着诰命从天上掉下来就行了。”
  黄承彦越说越生气。“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还怎么镇守襄阳这样的重镇?赶紧走吧,德不配位,只会招祸引殃,连累其他人。”
  见黄承彦发怒,蔡珂不敢再说,怯怯的松开黄承彦的袖子,刚准备出帐,又被黄承彦叫住了。“你别去我家了,直接回襄阳,看住孙国仪,别让他说任何不该说的话。”
  “那阿翁怎么办?”蔡珂抽抽噎噎,可怜兮兮地说道。
  “放心吧,死不了。”黄承彦挥挥手。“经过吴县的时候,去看看德珪,让他主动请辞吴郡太守。”
  第1603章 又见杨仪
  孙策与庞德公对面而坐,谈笑风生。
  庞德公家基本没变样,只是新换了屋顶的茅草,家里的墙壁也重新刷过了,清爽整洁。与以前变化最大的就是书房,庞德公购置了两个书架,上面摆满了书,有新书,有旧简,琳琅满目。向阳的窗子换成了琉璃格窗,窗前摆了一张宽大的书案,书案上堆满了笔墨、简牍,还有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稿,屋里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孙策拿起文稿看了看,是庞德公写的一些读书札记,内容繁杂,有文有史,还有一些野史杂说,其中一篇居然讲的是习家、蒯家传承史,从他们迁来算起,一直写到他们被孙策灭门。
  孙策看完,微微一笑。“多谢庞公秉公直言。”
  孙策拿起文稿的时候,庞德公还有些不安,虽说他自问公正,不偏不倚,但这毕竟对孙策名声不利,听了孙策这句话,他如释重负。
  “将军觉得还行?”
  “我读书少,文笔是否优美,我不敢置喙,就事实而言,基本属实,就算观感不同也是各人立场所致,不存在故意抹黑的嫌疑。”孙策淡淡地说道:“这是为蔡公著史做的准备吗?”
  “不是,是我自己写的一些东西。乱世将至,家族兴衰,有的由寂寂无名一跃而富贵,有的一步走错,百年传承毁于一旦,不过数年,家园便已荒芜,杂草丛生,我年纪大了,难免悲秋,所以想趁还记得,留下一些记载,以便后人明兴替、知荣辱。”
  “这也算是襄阳之史了,有意义,有意义。庞公将来印行天下,可要送我一本读读。”
  “这是自然。”庞德公心里放下一块大石头,同时又生起一种说不出的开心。孙策说印行之后再送他一本,自然是说不会阻拦他传布这些内容。年纪轻轻,又是少年成名,能有这样的胸怀难能可贵。蔡邕说孙策要求著史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他还有点不相信,现在是彻底信了。
  庞德公的心情轻松起来,更添了几分兴奋,与孙策谈笑风生。两人正说得热闹,郭武进来汇报,有一个叫杨仪的少年求见庞德公,说有问题请教,是关于《盐铁论》的。庞德公听了,转头看着孙策。
  “将军还记得这个叫杨仪的少年吗?”
  孙策点点头。“当然记得。几年不见,他应该长大了吧?”
  “今年十七,刚刚从襄阳书院毕业,听说想去平舆拜入徐公河门下学习算学。对《盐铁论》很感兴趣,读了小儿所著的《盐铁论考释》后,经常来找我谈论心得。”
  孙策笑了。庞德公这是借机会引荐杨仪啊,不过这也是杨仪自己聪明,那么多人在营外等着,就他知道借着庞德公的机会来求见。既然如此,岂有不见之理。
  “既然如此,不如让我也听听。”
  庞德公大喜。趁着杨仪没到,他又说道:“听说当年将军考过他,他没能回答上来?”
  孙策哈哈一笑,又感慨不已。“我希望他现在能回答得出来。”
  说话间,杨仪走了进来。虽然身子单薄,看起来也有些紧张,但他还算镇定,一步步走得坚定。他来到孙策面前,躬身行礼。“襄阳杨仪,字威公,拜见孙将军。”又向庞德公行礼。“小子问庞公安好,冒昧来访,多有叨扰,还请庞公见谅。”M.dGLHtOyOta.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策行三国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