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誾把笔记放下,温和地说:“若有不懂的地方,就找本堂助教问,或者我在时来寻我也可以,不用拘谨。你家里没有的书可以去彝伦堂里借阅,你若有心向学,就该多读几本,莫辜负了这般年纪。” 他甩了甩袖子,洒然离开。身后那个年小的学生倒是驻足多看了崔燮一眼,却也不曾开口,只朝他拱了拱手,匆匆追上费訚,也离开了讲堂。 第77章 那个小书生看着也就像个高中生, 长得斯文秀气, 穿着修身的青袍,在费司业和周围年长监生的衬托下显得越发稚嫩。 崔燮不由多看了他几眼, 身旁几个监生也正低声议论他:“那是江西的十六岁解元, 去年跟他叔叔同榜中举, 一道儿进京会试的。今年会试中了乙榜,不肯还乡, 就进国子监读书了。” 十六岁的解元?真年轻啊, 唐伯虎几岁中的解元来着? “神童啊!”崔燮跟着感叹了一句。身后忽然有人轻笑了一声:“崔案首不也是神童吗?” 那几个正在议论江西神童的监生也意识到刚才是他这个比费宏还小一岁的书生在感叹对方是“神童”,都觉得颇有趣味, 看着他笑了起来。 崔燮下意识答道:“那不一样……”人家是货真价实的十六岁解元小神童, 他光上学都上了十八年, 早已经是大学毕业两年多的社会人了。实在是生存所迫,不得已才厚着脸皮装神童的。 他回头看了一眼问话的那个人,是个约么三四十岁的文雅书生,正朝他微笑着。那人衣裳浆得笔挺, 方巾迎面镶着块碧玉, 腰间也缀着玉佩、荷包, 像是个讲究人。 他拱手道:“这位先生缪赞了,崔燮不过是侥幸蒙考官取中,又得了皇上恩典才能入监,如何能与费解元这样有真才实学之人相比。我看先生气度不俗,也不似寻常人,却不知先生尊讳?” 那人答了一礼, 笑着说:“我不是先生,也只是个学生。敝性张,单名一个峦字,是今日值班的斋长。昨日甯斋长领你们六人到学堂的时候我便见着你了,不过崔案首时没注意到我吧?” 崔燮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敢,张兄叫我的表字和衷就好。我昨日初入国子监,有些紧张,没太敢看同斋的前辈们,还望诸位见谅。” 他坐的地方是诚心堂学生听讲时固定的位置,周围都是先进的前辈生员。 这位张斋长自陈已经四十了,算是前辈中的前辈,靠年资被指为斋长。其他贡监人少说也都是三十有奇。偶见有二字打头的,不是州府县学选贡上来的俊彦,就是运气好前头没有几个挨贡的,到年纪就贡上来了。 崔燮跟这群人团团见过礼,几个前辈还拿着他用纸带缠着细炭条做成的速记笔和笔记本看了看,夸他有巧思。用墨笔作笔记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授课的速度,反而容易打断思路,用炭笔就快多了。笔尖儿将要磨平时,用小刀削掉外头一段裹纸,就又能露出可书写的部分,用着也方便。 崔燮谦虚地说:“这也是我胡乱做的,这炭条软,蹭了又容易脱色,回去还要尽快重抄一遍。”可惜他翻遍了化学书也没找着石墨的记录,不然就能做真正的铅笔了,那才是神器。 几个书生啧啧赞叹,拿过笔在自己的书页边试写了几个字,又都放下笔,摇头笑道:“看你用着方便,我们自己写起来又不是这么回事了。要练出这一笔字来,少说也得数年勤苦。你在这种小地方都要下如此心力,也难怪有今日之遇。” 墨条用着虽然麻烦些,他那笔记倒是叫人看了就喜欢。不仅内容记得周密,字体也规整,都是一格双行大小的颜体的正楷。 翻着翻着,一名监生忽地失声道:“司业释‘法则尧舜以为规矩’一句时,还引了《春秋繁露》的‘是故有巧手,弗脩规矩,不能正方员’?我记得竟有些模糊了。崔贤弟,你这笔记借我抄一笔……” 岂止这里,再翻到后面“齐景公涕出而女于吴”一句的注释时,引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的“齐侯使女为质于吴,因为太子波聘齐女”这段史料他也没听进心里。 他有记差的地方,别人也有。《孟子》人人都熟,司业引证的史料却有不少生僻的,只有潜心学问多年的人才能从浩繁卷帙中挑捡出来,授课时恰到好处地插在讲解中。学生们听他讲的天花乱坠,脑子却跟不了那么紧,难免有些句子记错或记漏的。 往日大家记的笔记都少,错漏的大都又是教官旁征博引的部分,无干大节,复讲时助教也不纠正,就含糊过去了。如今按着崔燮这本儿笔记一对,可就把记得不准的部分都对出来了。几人凑在桌前念着生疏的句子加深记忆,零星有路过的监生也循着声音停下来,边听边和自己记下的相印证。 不知不觉,就有一圈人m.DgLhToyoTA.Com